谁都不能否认,无论是在中国,还是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,作为家电的空调、冰箱、洗衣机、电视机,甚至是厨电、小家电,其商品的硬件价值均已经“见顶”,用户对于产品功能和技术的想象空间,早已经被固化。任何企业无论大小强弱,均很难再靠一款“绝无仅有”的颠覆性产品,就能打破产业当前所遭遇的一系列市场寒冬和低迷,延长产业的黄金引爆周期,赋予家电消费市场的新活力。
过去几年来,无论是欧美,还是日韩企业,在经历百年或半个世纪来的发展积累后,选择在家电消费市场上战略撤退,也正是看到这一产业未来发展会面临的一系列阻力和挑战,也清醒地认识到家电产品的硬件价值被不断削弱,继续依靠家电这个硬件产品很难引爆市场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所以,要么转型进军医疗、新能源,要么布局核电、工业基础设施,以及智慧城市、系统能源服务商。
但是对于在家电产业发展不过短短30年的中国企业来说,此时却不能完全抛弃家电产业,转而去探索并寻找一个陌生的领域和行业“另起炉灶”,这既不符合商业规律,也不是中国企业的最佳出路。更为重要的是,对于庞大的中国及全球市场来说,家电消费的需求并未消失,只是出现新的变化和要求。由此,全面倒逼家电厂商转型。
因此破解未来几年家电消费市场的寒冬与低迷,家电圈不鼓励各个家电厂商,继续依靠低价格驱动下的规模化战斧,更不奢望一些家电企业在硬件上的颠覆式创新能力,更不能只是一味地跨界多元化。而是更期待家电厂商们立足家电业,拥抱泛家居。特别是要紧紧抓住并利用这一轮IoT物联网时代的引爆契机,不再重蹈此前互联网时代发展红利的覆辙,提前布局一个万物互联的新时代。
从家电到泛家居,对于家电企业来说,最为关键的不是马上建平台、搞生态,而是要将视野从家电向家居转移,围绕用户需求构建一个以家庭为场景,以所有带电的智能终端为平台的大物联平台,加快经营品类的完善和充实。这不同于过去家电企业的品类多元化,而是基于场景的产品物联化;同时,这些产品也不需要家电企业自己去一一打造,可以通过资本并购、投资控股等方式,实现对相关智能终端产品线的覆盖。
要知道,最近一年多来,不只是亚马逊、苹果、谷歌、微软等一大批科技互联网巨头,在世界舞台上,加大对智慧家庭场景下的智能终端覆盖。同时,小米、华为、阿里、苏宁等一大批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企业,也在纷纷加码智能终端产品线的布局。甚至连造手机的VIVO、一加等企业,也开始基于泛家居的场景,从不起眼的智能门锁、插座、门封条等一系列小物件入手,逐步向大小家电覆盖,实现了从家居到家电的落子。
此时的家电企业们,如果还对这些外界的万物互联趋势只是保持着观望,甚至熟视无睹,最终受到冲击的不只是家电硬件产品的大本营,还在未来家庭智慧场景下的主战场彻底失去地位和话语权。最终,一些家电企业,真的只能沦为各大互联网、IT巨头的“代工厂”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所有家电厂商们必须要清醒认识到,以小米、华为为代表的一大批互联网、科技创新,有的通过投资生态链企业,有的通过开放平台吸引同盟,有的则是抓大放小布局“入口级”终端,展开一场对泛家居场景下的“你争我夺”。其核心目的绝对不是要抢家电市场的蛋糕,而是布智能家居的棋子。到那个时候,对于泛家居来说,家电只是其中的一个模块和方案,而不具备任何主导优势。
破题寒冬市场,家电厂商们此时如果继续还在家电的“螺丝壳里做道场”,永远都找不到商业的突破口。相反,如果选择走出家电的老舞台,拓展到泛家居的新战场,不只是会带来整体经营思路的大变,还将会彻底改写家电企业的发展历史,创造一个全新的商业生命新周期。
最后,还要提醒众多的家电厂商们,不要只看到当前泛家居的商业化还没有引爆,市场蛋糕还不大,一些智能终端单品价值较低,不像大家电、厨电那样有规模、有利润,而选择轻视。这些看上去“不起眼”的小物件,就像一颗颗散落在地上的珍珠,一旦5G开启,万物互联的落地,这直接推动家电产业迈入下一个万亿级市场。